坚持靶向施策,织密监测帮扶“保障网”。落实“一键申报”机制,通过线上自主申报、线下排查走访相结合,实现监测对象“及时发现、快速响应、动态清零”。截至目前,新识别监测对象64户324人,累计稳定消除风险2298户9824人,风险消除率88.6%。优化调整并轮换驻村工作队员96名,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,落实医保资助资金2335.16万元、落实雨露计划补助资金622.2万元惠及4148人,办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738户1.3亿元,村级光伏电站收益拨付到村787.79万元,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551个,输转劳动力11.52万人次。
优化产业结构,打造乡村经济“增长极”。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发展,续认证绿色食品A级产品5个,新建设施蔬菜钢架大棚5166座2405.42亩,建成豆角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20个,面积达12500亩。洛门镇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行列,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4.6万亩、总产量79.6万吨、总产值25.7亿元。推动特色产业协同发展,成功承办全省渔业技术推广工作座谈会、全市生猪产业发展暨“甘味生猪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现场会,多元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。深挖乡村文旅资源,全县A级景区达11个,“一线六圈”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逐步成型。
突出区域特色,擦亮乡村宜居“新底色”。持续推进“5155”乡村建设示范创建行动,创建各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6个,完成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345户,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。常态化开展“一爱一为”志愿服务活动,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,清理乱搭乱建、废弃厂房棚舍等536处,乡村面貌实现“旧貌换新颜”。优化调整村班子59个,调整村干部132名,补充后备干部285名,基层党组织“领头雁”队伍能力显著增强。坚持“一村一品”发展村级集体经济,新组建食醋、肉兔、果蔬等产销联盟5个,实施中央和市级衔接资金扶持项目25个,培育经营实体220个,村级集体经济“造血”能力持续提升。
多元协同治理,构建乡村和谐“新格局”。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组织章程600余份,形成“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办、民事民管”的自治格局,城关镇君山村被评为全省村规民约先进村。常态化开展“法治带头人”“法律明白人”培养,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三级实体平台354个,法治广场83个,建立健全各类调解组织378个,配备专兼职调解员1420人,分别创建全国、省级、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、21个、22个。深化精神文明建设,推出“我言理语话新风”文明实践品牌活动,“1中心+15所+451站+N点”文明实践三级阵地体系全面建成,龙台镇董庄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,并入选全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,2名工人分别获评全国、全省劳动模范,以榜样力量引领时代新风,为乡村振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。